在造纸实验室磨浆后浆料出现浆点(也称为浆疙瘩、纤维束、未疏解点)是常见问题,原因通常涉及磨浆过程本身、原料准备、设备状态或操作细节。如何诊断和解决:
1、仔细观察浆点:
(1)是坚硬的纤维束?还是松散的絮聚团?
(2)用手指捻开或在水中搅拌能否轻易分散?能分散的可能更多是絮聚或轻度疏解不足;
(3)难以分散的则可能是严重疏解不足或含杂质。
(4)浆点中是否含有明显杂质(如树皮、塑料)?
2、回溯操作流程:
(1)重点检查干浆板疏解: 这是实验室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。确保使用标准疏解机,严格按照标准方法(如TAPPI T 200或ISO 5263)进行足够时间(通常6000-9000转)的疏解。(2)疏解后浆料应无肉眼可见浆点:在疏解后、磨浆前取少量浆料稀释观察,确认是否已疏解完毕。
(3)检查磨浆参数: 记录并检查磨浆浓度、磨盘间隙(或设定功率/压力)、通过量、磨浆时间/次数、磨浆前后打浆度(°SR)变化。
(4)检查水质: 了解实验室水源情况(是否硬水?)。
(5)检查设备清洁度:清洗所有接触浆料的设备。
(6)检查化学添加: 如有添加化学品,确认添加点、混合方式、浓度是否合适。
3、针对性调整:
(1)加强疏解: 延长疏解时间,确保疏解机状态良好。
(2)提高磨浆浓度: 尝试将磨浆浓度提高到4-6%甚至更高(根据设备允许范围)。这是解决磨浆产生浆点的手段之一。
(3)增加磨浆强度: 适当减小磨盘间隙、降低通过量(增加停留时间)、提高磨浆压力(如果可调)。
(4)增加磨浆次数: 让浆料多次通过磨浆机。
(5)检查/更换磨片: 确保磨片适用于实验目的且未过度磨损。
(6)改善纤维润胀: 使用温水浸泡浆板或调节浆料温度。
(7)处理水质: 如怀疑硬水问题,可使用去离子水或软化水,或添加螯合剂(如DTPA)。
(8)优化化学添加: 调整化学品添加点至磨浆后,确保充分稀释和混合。
(9)加强混合与搅拌: 在浆料转移、储存和取样过程中保持适度搅拌,防止絮聚。尽快进行后续实验(如抄片)。
(10)清洁到位: 实验前后务必清洗所有设备。
总结:
实验室磨浆后出现浆点,首要怀疑对象是干浆板疏解不均匀和磨浆浓度过低。务必严格按照标准方法进行疏解,并尝试提高磨浆浓度。其次,检查磨浆参数是否足够(间隙、压力、通过量),磨片状态以及设备清洁度。通过系统性地回溯操作步骤和参数,通常能找到问题根源并进行有效解决。
Copyright © 2025 弗艾博浆纸科技发展(广东)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2022058877号
技术支持: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录 sitemap.xml